一、宣传教育
(一)学生层面
1. 每班每学期至少组织2次学生欺凌防治主题班会。
2. 做好“1530”安全教育。
3. 丰富校园活动和德育活动,引导学生团结友善、不恃强凌弱。
4. 加强法治教育,消除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的错误认识。
5.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对有心理问题学生开展心理辅导。
6. 加强安全自护教育,教育支持学生积极应对、及时报告欺凌行为。
7. 强化校规校纪教育,教育学生认识欺凌行为危害和后果。
8. 重点关注留守儿童、流动儿童、隐形辍学和因身体原因、家庭情况或学习成绩等原因处于弱势或特殊地位学生,建立动态工作台账,落实关爱帮扶措施。每名重点关注学生确定1名包联教师,包联教师每周至少与重点关注学生的家长联系1次。
9. 寄宿制及乡村学校对重点关注的学生实施“三包保”(书记、校长包年级、副校长及中层干部包班级、班主任及科任教师包学生)和“四优先”制度(学习上优先辅导、生活上优先照顾、活动上优先安排、心灵上优先抚慰),坚持普遍教育与重点教育相结合。
(二)教职工层面
1. 学校每学期至少组织教职工开展1次学生欺凌防治专题培训和学习,帮助教职工准确识别、及时干预、正确处理学生间矛盾冲突,并根据学校《学生欺凌应急处置预案》《学生欺凌教育惩戒制度》和自身职责,及时规范处置疑似欺凌事件。
2. 通过教职工大会、全教会、教研组等途径,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倡导爱生、护生的教风,鼓励教职工积极投入校园文化氛围营造和德育活动中。
3. 通过“校长谈心日”“老师陪餐”和师生共度传统节日等方式,加强对寄宿制及乡村学校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的陪伴和关爱帮扶。
(三)家长层面
1. 学校每学期通过家访、家长会、家长学校等途径,至少开展一次面向学生家长的学生欺凌防治专题培训,引导家长掌握科学家庭教育理念、落实监护责任、加强子女管教。
2. 每名班主任每学年对每名学生至少开展1次家访、每学期至少召开1次家长会。
3. 学校每学期至少组织2次家庭教育指导活动和1次家庭教育实践活动。
对实施欺凌学生和被欺凌学生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开展针对性家庭教育指导。
4. 学校每月至少与学生所在社区居委会、村委会联系1次,督促家长或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责。
二、苗头排查
1. 设立欺凌防治电话、邮箱,公布法治副校长、分管安全工作校领导电话。
2. 在楼道、天台、储物间等隐蔽场所设置视频监控,探索在厕所、宿舍、走廊等学生欺凌高发区域设置声音识别装置,组织人员做好网络巡查。
3. 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针对全体学生的防治学生欺凌专项调查。
4. 教职工关注学生是否存在情绪和行为异常。
5. 安保人员在课间、午休、上放学等重点时段,对校园视频监控盲区及校园周边等重点区域进行巡查。
6. 学生,特别是值周生、学生会成员、班干部、班级安全员(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一般不少于2名)、寝室长等,关注同学是否存在情绪和行为异常。
7. 班主任及学科教师关注所在班级微信、QQ等社交平台工作群动态,关注学生、家长是否存在情绪和语言异常。
8. 对属地公安机关、妇联和其他部门及单位通报的疑似学生欺凌线索,配合做好调查取证。
学生可能遭受欺凌或有被欺凌的危险信号
生理 变化 |
身上有难以合理解释的伤口(如红肿、瘀青和割伤等),常会以不小心碰撞、摔倒和擦伤等为借口掩饰 |
突然出现食欲不振、恶心等反常表现 |
|
经常告知家长自己生病、肚子疼、头疼或其他不舒服症状,要请假在家休息,不想上学 |
|
出现失眠、做噩梦尖叫、睡眠质量下降、食欲下降等异常现象 |
|
心理 变化 |
对学习突然没有兴趣,学习表现变差 |
闷闷不乐,情绪低落,突然变得少言寡语 |
|
突然变得焦虑、胆小 |
|
出现抑郁甚至自杀倾向 |
|
行为 变化 |
刻意改变上下学的路线,不喜欢上学或开始逃学 |
在一段时期内到校时间突然发生变化,如提早到校或经常迟到 |
|
逃避遭受欺凌的场所,害怕去某些场所,如不敢上厕所、下课时不敢离开教室等 |
|
因内心痛苦、孤单,极有可能出现自残甚至自杀行为 |
|
经常有意无意到教师办公室附近逗留,看到老师欲言又止 |
|
财物 变化 |
零用钱花得很快 |
个人的书包、文具和衣服等常常出现损坏,问及原因时,表达含糊不清或不敢回答,如“不知道怎么就坏了”等 |
|
个人物品常常丢失,常常说“不知道被谁拿走了”“我也不知道怎么弄丢了” |
|
关系 变化 |
减少与同学的沟通和交流,不太喜欢与别人讲话 |
下课后常常自己一个人活动,害怕与同学相处 |
|
明显被同学孤立 |
|
害怕参加互动性的集体活动 |
容易发生学生欺凌的场所
学校内部 |
教室、楼道、操场、校内花园、厕所、宿舍等 |
周边区域 |
僻静的马路、弄堂、绿地或广场,与学生生活、学习、娱乐密切相关的场所等 |
虚拟空间 |
社交网络、游戏聊天区、论坛等 |